微检网>项目百科>血常规指标参考及临床意义

血常规指标参考及临床意义

来源:微检网 发布时间:2020-08-26 09:51 2729
标签: 体检 血常规
许多人在验血后会得到一份报告感觉无厘头。下面让我们解密里面的数据表明了什么样的身体状况。

  许多人在验血后会得到一份报告感觉无厘头。下面让我们解密里面的数据表明了什么样的身体状况。

血常规指标参考及临床意义

  1、红细胞计数(RBC)

  正常参考值:

  男:4.0~5.3×10的12次方/L(400万-550万个/mm3)。

  女:3.5~5.0×10的12次方/L(350万-500万个/mm3)。

  儿童:4.0~5.3×10的12次方/L(400万-530万个/mm3)。

  临床意义:

  红细胞减少多见于各种贫血,如急性、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缺铁性贫血等。

  红细胞增多常见于身体缺氧、血液浓缩、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肺气肿等。

  2、血红蛋白测定(Hb)

  正常参考值:

  男:120~160g/L(12-16g/dL)。

  女:110~150g/L(11-15g/dL)。

  儿童:120~140g/L(12-14g/dL)。

  临床意义:

  血红蛋白减少多见于各种贫血,如急性、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缺铁性贫血等。

  血红蛋白增多常见于身体缺氧、血液浓缩、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肺气肿等。

  3、白细胞计数(WBC)

  正常参考值:

  成人:4~10×10的9次方/L(4000-10000/mm3)。

  新生儿:15~20×10的9次方/L(15000-20000/mm3)。

  临床意义:

  生理性白细胞增高多见于剧烈运动、进食后、妊娠、新生儿。另外采血部位不同,也可使白细胞数有差异,如耳垂血比手指血的白细胞数平均要高一些。

  病理性白细胞增高多见于急性化脓性感染、尿毒症、白血病、组织损伤、急性出血等。

  病理性白细胞减少再生障碍性贫血、某些传染病、肝硬化、脾功能亢进、放疗化疗等。

  4、白细胞分类计数(DC)

  正常参考值:

  白细胞分类(DC)英文缩写占白细胞总数的百分比

  嗜中性粒细胞N0.3~0.7

  中性秆状核粒细胞0.01~0.05(1%-5%)

  中性分叶核粒细胞0.50~0.70(50%-70%)

  嗜酸性粒细胞E0.005~0.05(0.5%-5%)

  嗜碱性粒细胞B0.00~0.01(0~1%)

  淋巴细胞L0.20~0.40(20%-40%)

  单核细胞M0.03~0.08(3%-8%)

  临床意义:

  中性杆状核粒细胞增高见于急性化脓性感染、大出血、严重组织损伤、慢性粒细胞膜性白血病及安眠药中毒等。

  中性分叶核粒细胞减少多见于某些传染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缺乏症等。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见于牛皮癣、天疤疮、湿疹、支气管哮喘、食物过敏,一些血液病及肿瘤,如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鼻咽癌、肺癌以及宫颈癌等。

  嗜酸性粒细胞减少见于伤寒、副伤寒早期、长期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后。

  淋巴细胞增高见于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结核病、疟疾、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百日咳、某些病毒感染等。

  淋巴细胞减少见于淋巴细胞破坏过多,如长期化疗、X射线照射后及免疫缺陷病等。

  单核细胞增高见于单核细胞白血病、结核病活动期、疟疾等。

  5、嗜酸性粒细胞直接计数(EOS)

  正常参考值:

  50~300×10的6次方/L(50-300个/mm3)。

  临床意义: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见于牛皮癣、天疤疮、湿疹、支气管哮喘、食物过敏,一些血液病及肿瘤,如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鼻咽癌、肺癌以及宫颈癌等。

  嗜酸性粒细胞减少见于伤寒、副伤寒早期、长期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