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是一种危及身心健康的慢性病。那么你知道怎么诊断糖尿病吗?
糖尿病患者多为中老年人,难以治愈。因此,糖尿病的诊断非常重要。在日常生活中,应该从哪些方面来诊断糖尿病?主要检查方法如下:
(1)尿液。
1、正常尿糖人群从肾小管滤出的葡萄糖几乎全部被肾小管吸收,每天只有微量葡萄糖(32~90mg)从尿液中排出,一般葡萄糖定性试验无法检测到。Glucuria通常是指每日葡萄糖排泄量>150mg。正常人血糖超过8.9~10mmol/L(160~180mg/dl)时即可检测到尿糖,称为肾糖阈值。在老年人和肾脏疾病患者中,肾葡萄糖阈值升高,当血糖超过10mol/L,甚至13.9~16.7mmol/L时,可无糖尿;相反,当孕妇和一些肾小管间质疾病发生时,肾葡萄糖阈值降低,血糖正常时也可发生糖尿病。除了肾糖阈和某些还原性物质的干扰外,尿糖的影响因素往往受尿量和膀胱排空的影响。
2、尿酮尿的测定提供了胰岛素缺乏的指标,提示糖尿病患者将会或可能存在酮症酸中毒,并提示需要进一步的血酮尿测定和血气分析。用硝酸钠与乙酰乙酸反应测定尿酮体,生成紫色物质,说明尿酮体阳性。而基于硝普钠的反应无法检测出β-羟基丁酸,β-羟基丁酸是酮体(丙酮、乙酰乙酸、β-羟基丁酸)的主要成分。据报道,使用巯基药物如卡托普利会产生假阳性;然而,如果尿液样本长时间暴露在空气中,可能会出现假阴性。
糖尿病患者,特别是1型糖尿病患者,在妊娠期间,或出现腹痛、恶心、呕吐等不明原因的消化道症状时,应进行尿酮体检查。
3、蛋白尿白,蛋白尿白的测定能敏感地反映糖尿病肾脏的损害及程度。
4、尿C肽C肽和胰岛素都是胰岛B细胞分泌的、由胰岛素原分裂的等分子肽。测量C肽的浓度也可以反映胰岛B细胞储存的功能。
5、管状尿常与大量蛋白尿同时发现,多见于弥漫性肾小球硬化,多为透明颗粒状。
6、镜下血尿等偶发性病例伴有高血压、肾小球硬化、肾动脉硬化、肾盂肾炎、肾乳头炎伴坏死或心力衰竭。白细胞多的人常提示尿路感染或肾盂肾炎,比无糖尿病的人更常见。有时,肾乳头坏死的患者可以排出肾乳头坏死组织,这是诊断该病的有力证据。
(2)无血液并发症患者血常规大多正常,但有以下生化变化:
1、ⅱ型轻度病例空腹血糖可正常,餐后常超过200毫克/分升(11.1毫摩尔/升),而重症和ⅰ型病例空腹血糖明显升高,常在200~400毫克/分升(11.1~22.0毫摩尔/升)范围内,有时高达600毫克/分升(33.0毫摩尔/升)
2、血脂未得到适当控制或治疗的患者通常伴有高脂血症和高脂蛋白血症。尤其是ⅱ型肥胖患者较多,但有时也会出现消瘦患者。血浆可能是乳白色混浊液体,其中脂肪成分增多,特别是甘油三酯、胆固醇和游离脂肪酸。有时顶层有一层乳状乳霜覆盖着乳糜颗粒。大多数属于高脂蛋白血症ⅴ型。甘油三酯可从正常浓度增加4~6倍,游离脂肪酸可从正常浓度增加2倍以上,总胆固醇、磷脂和低密度脂蛋白(LDL)明显增加。尤其是动脉硬化性心血管疾病和肾脏疾病的糖尿病患者,血脂升高更为明显,而单纯性糖尿病则较少。游离脂肪酸增加表明脂解加速,反映糖尿病控制不佳,与血糖升高密切相关,比甘油三酯升高更敏感。HDL2Ch,尤其是亚型2和Apo.A1和A2也有所下降。
3、血酮、电解质、酸碱度、CO2结合力、非蛋白氮(尿素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