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管下段正常的鳞状上皮被化生的柱状上皮取代而形成的病理状态,被称之为巴瑞特食管( Barrett esophagus) 。巴瑞特食管与反流性食管炎两者都属于胃食管反流疾病(GERD)。胃酸和胆汁反流至食管后会损伤食管黏膜的鳞状上皮。当化生的柱状上虔取代了受损的食管黏膜的鳞状上皮,即形成了巴瑞特食管,因而其被认为是反流性食管炎的一个严重并发症。巴瑞特食管又是食管腺癌的主要病因,其癌变危险性随着反流性食管炎症状持续时间的延长而增加。但幽门螺旋杆菌的感染却与反流性食管类及其并发症巴瑞特食管和食管腺癌有负相关性(表示一个变量的增加可能引起另一个变量的减少,叫负相关)。近十几年来,巴瑞特食管与食管腺癌在亚洲国家也出现了明显增长趋势。目前认为,巴瑞特食管病人发生食管癌的危险性是正常人群的30~-125倍,因而被看作是一种癌前病变。普遍认为巴瑞特食管演变为腺癌要经过上皮化生一异型改变-腺癌3个阶段。本病又名“反流性食管炎”,以食管远端炎症、狭窄和消化性潰疡为特征,有恶变倾向。气钡双对比造影,有如下表现:
(1)食管远端黏膜呈网状、鹅卵石样,腔璧线模糊如绒毛状。
(2)偶可见到单发潰疡龛影,潰疡邻近黏膜有水肿。
(3)潰疡愈合瘢痕使局部食管壁狭窄,在腔壁线上形成小的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