腔隙性脑粳死,简称“腔粳”,特指发生于基底节、丘脑、脑室旁、脑干区域的小梗死灶,直径0.1~0.2毫来,系微小动脉硬化、闭塞造咸的脑组织缺血性微梗死,缺宜、梗死的脑组织液化后被吞噬知胞清除,形成小的腔隙。这些腔隙,小的直径仅0.2毫来,大的可达15~20毫来,大多数为2~4毫来。
高发年龄在50~70岁之间,男性发病率是女性的2~6倍。由于梗死面积较小,因此临床症状一般较轻,如一侧面部和上下肢的麻木或无力、言语不清、动作笨拙、行走不稳、头晕、呛咳等,部分悲者可无任何不适,仅在影像学栓查时发现异常。
随着CT、MRl等检测技术普遍运用于临床,一些过去不易被发现的亚临床病灶也被显示出来。门诊经常会遇到一些中老年人,因头痛、头晕或其他疾病就诊,当头颅CT或MRI提示有腔隙性梗死灶时,便认为自己中凤了,精神高度紧张,再三要求医生开各种各样的活血药,每天打点滴,以为这样就可以疏通血管,使病灶消失。其实这种做法究全没有必要,因为已形成的梗死灶是不会消失的。
一般地说,“腔梗”患者大多预后良好,致残率很低,完全可以正常生活和工作。有症状的腔梗患者可考虑短期输注一些活血化瘀药以缓解症状,无症状的腔梗患者不必过多输液。必须注意的是,“腔粳”容易复发,虽说颅内少童的“腔粳”灶不会对健康造成严重伤害,但如果“腔梗”反复发作,小的腔隙病灶累积达到一定数量和程度,临床上称之为腔隙状态时,就可能导致比较严重的后果,如血管性痴呆、假性延髓麻痹、类帕金森(Parkinson)综合征、尿便失禁等。
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高血黏度、动脉硬化、吸烟等都被认为是“腔梗”的危险因素,及早控制这些危险因素是预防“腔梗”发作或复发的关键。此外,来自风湿性或非风湿性心脏病的心源性栓子与来自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夹层动脉瘤的动脉源性栓子等,也是引起腔隙性脑粳死的常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