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世界卫生组织介绍,目前全世界癌症发病每年约1000万人,死亡700万人。我国的资料是:恶性肿瘤死亡率为108. 26/10万人口,占我国每年死亡总数的17. 94%,而城市恶性肿瘤死亡占总死亡的20. 59%,在大城市高达25%,相当于每死亡4个人,就有一个人死于癌症。
迄今为止,还没有一种药物和方法能从根本上治愈晚期癌症。目前对癌症的基本治愈或延长患者生命几乎完全依靠“三早”一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癌症的形成决非一朝一夕。仅以肺癌为例,肿瘤细胞数目增加1倍的时间约100天。按此速度计算,一个肿瘤细胞长到1克需要4~5年,这就为早期发现、早期诊断赢得了宝贵时间。世界卫生组织的一组数据表明,癌症如果能够早期发现,治愈率可达80%以上。 可见,早期诊断是根治 恶性肿瘤的关键。
(一)体格检查早期发现癌症
肿块是肿瘤的主要表现之一,浅表者如乳腺癌、皮肤癌或甲状腺肿瘤较易发现,深部者常不易发现,但因肿块的存在可造成一些症状。
第一是阻塞症状。由于腔内肿瘤持续生长,使管道变窄产生一.系列症状。如食管癌、贲门癌出现吞咽困难;原发性支气管癌因阻塞而产生呼吸困难;肠道肿瘤阻塞肠腔引起肠梗阻。
第二是压迫症状。由于肿块压迫邻近器官或组织所引起,如甲状腺癌压迫气管可引起气急,压迫喉返神经引起声音嘶哑;纵隔肿瘤压迫上腔静脉时出现头、面、颈部肿胀、浅表静脉怒张、气急;肿块压迫神经时可引起持续剧烈疼痛等。
有些癌症会引起出血或溃疡。出血是由恶性肿瘤破溃引起,如鼻咽癌的鼻涕带血、子宫颈癌的阴道流血、肺癌的痰中带血,胃癌的呕血或黑粪。溃疡也是癌的常见症状,如舌癌、乳腺癌可在局部出现溃疡。
癌症患者还常有疲乏无力、食欲减退、体质消瘦、低热、贫血等症状,晚期可出现恶病质。
癌症的检查,应注意肿块的生长部位、大小、形状、表面情况、活动度,与周围器官的关系等。肿块的硬度与其种类有关,如骨性的有骨瘤、软骨瘤;硬性的有纤维瘤、癌、纤维肉瘤;软的有脂肪瘤、某些肉瘤;囊性的为囊肿;有压缩性的为血管瘤。
另外,局部淋巴结肿大是癌沿淋巴管转移引起,淋巴结的转移部位和原发肿瘤有关。
(二)实验室检查发现癌症
(1)生化检查:肿瘤细胞产生的一些物质可分布在血液、分泌物或排泄物中,如某些酶、激素、糖蛋白和代谢产物。这些物质的特异性较差,在某些情况下可作为辅助诊断。如血清碱性磷酸酶增高提示肝脏或骨的肿瘤;血清酸性磷酸酶增高提示前列腺的肿瘤;血清γ -谷氨酰转肽酶及其同工酶增高提示肝癌的可能性。激素的测定也能帮助诊断癌症:绒毛膜上皮癌时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增高;垂体肿瘤时抗利尿激素或生长激素过高;胰岛细胞瘤时胰岛素分泌过多并伴低血糖。
(2)免疫学检查:目前使用的有甲胎蛋白( AFP)诊断原发性肝癌;癌胚抗原(CEA) 检测乳腺、肺、胃、结肠、胰、胆肿瘤;卵巢癌相关抗原检查卵巢恶性肿瘤;血清M蛋白检查多发性骨髓瘤;血清铁蛋白检测肝癌等等。
(三)病理学检查发现癌症为癌症诊断的直接可靠依据,可分为细胞学检查和活体组织检查。细胞学检查易被患者接受,取材方便。用体液脱落细胞如胸水、腹水、尿液、痰液及阴道脱落细胞涂片,简单方便,病人无任何痛苦。阴道涂片尤其适合于子宫颈癌原位癌的早期诊断。食管拉网,或者在内窥镜下直接在病变部位刷取细胞涂片,可早期诊断食管癌;细针穿刺针吸涂片或超声导向穿刺涂片对乳房、头颈部肿瘤及淋巴瘤的诊断很有价值。
(四)影像学检查发现癌症这类检查包括超声波、X线下各种造影、放射性核素、CT (计算机X线断层摄影)、MRI (核磁共振)所得成像以诊断肿瘤。B型超声波即超声显象,是安全、简便、无损伤的检查,可反复施行,重复性好。目前已广泛应用于检查人体各系统的肿瘤,其中对肝、胆、胰、脾、颅脑、子宫、卵巢、乳腺、前列腺、肾、肾上腺及膀胱等部位肿瘤诊断意义较大。当怀疑有肺癌(包括原发性和继发性)时可做胸部透视、照平片或断层片。怀疑有其他部位转移时可对转移灶好发区如颅骨、脊柱及骨盆等处进行照片检查。CT可用以诊断颅内肿瘤及实质性器官的肿瘤,对深部器官如胰腺癌的检查特别有用。
MRI能清楚显示肿瘤内部的结构特征,是它的又一优点。对脑、骨、肝、肺、淋巴结、甲状腺等器官的肿瘤可用放射性核素检查;近年来已应用的ECT (发射型断层显像机),对肿瘤的定位准确,分辨率高,是医学诊断的又一进展。
(五)内窥镜检查诊断癌症目前对食管、胃、结肠、肺、膀胱、胆道癌的诊断主要依靠光导纤维内窥镜,可直接观察肿瘤的形态,还能够采取活体组织作病理学检查,还可向各个管腔插人导管作X线造影检查。